
花朵寄哀思 文明伴我行
清明的习俗中,要数古代流传下来的扫墓习俗,对后世影响最大。即使在那“破四旧,立四新”的年代,该习俗也没有被忘记、被破除。那么,“扫墓”是指什么呢?所谓“扫墓”,是“清扫墓地”或“扫除墓地”的简称,不是真的要人们去打扫墓穴。这样的习俗,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形成。比如,《汉书·严延年传》就有“扫除墓地”的记载,不过并没有确定时间就是清明。
从前,南通人在上坟的前一天,就要准备好第二天要带到坟地上去供的刀鱼、红烧肉、炒蛋、豆腐四样小菜,还有四品点心、四式水果和酒饭碗筷。另外,在供品中一盘青团是必不可少的,因为它是清明的象征。青团是用艾青叶捣碎后取汁与糯米粉揉在一起做成的,里面嵌有豇豆沙或白糖芝麻或黄豆粉做的馅子。
在当今年代清明节期间,上坟更多是对祖先和已故亲人表达一种思念之情,也是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。虽然有些人依然保持着传统习惯焚化纸钱,但不少市民也开始文明祭祖,选择用各式花朵寄托着对逝世亲人的思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