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吃来呗,弄一块尝,甜又香!”昨日上午9时,一阵抑扬顿挫、充满京韵的叫卖吆喝声在西城区什刹海荷花市场牌楼前响起。头戴瓜皮帽,身穿灰布衫,肩上扛着个粗布麻袋,右手提篮,左手小摇鼓,几个老北京小贩正放开嗓子叫卖。这不是在上演“穿越”剧,而是西城区什刹海街道举办的“同品寒食,踏青寻春”清明节系列文化活动现场。
京味儿十足的叫卖声中,老北京特色“寒食十三绝”悉数亮相:马蹄烧饼、馓子、麻花、驴打滚、糖火烧、糖耳朵、豌豆黄、硬面饽饽…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展位上,品种齐全。两旁是寒食节、清明节的民俗知识展板,吸引不少游客品尝和购买。此次活动推出的“寒食十三绝”,由京城一家饮食公司与什刹海街道居民共同完成,目的是让大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。
65岁的吴宝敏老奶奶家住南城,早上专门坐地铁赶过来参加此次活动,她拿起一盒豌豆黄,边吃边感慨地说,“甜中带酸,吃起来非常爽口,还有助于消化,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清明节的味道。”一旁的刘未平奶奶也吃得很开心,“以前每到清明的时候,我都会买这些寒食,先祭祀祖先,然后全家人再一起分着吃,这样祖先就会保佑我们。”一边说,她还一边如数家珍地给大家介绍起这些“寒食”的特色,“驴打滚比较甜,健胃生津;糖耳朵很软,吃这个可以讨个"耳聪目明"的口彩,像我这样的老人家比较喜欢;而焦圈就比较酥脆,适合小孩子……最好每种都买一点,"十三"是"十全十美"和"福"、"禄"、"寿"的结合,是个非常吉祥的数字。”不一会儿,刘未平奶奶就挑选了一大袋子。
“食物与节日结合,不仅使节日更生动,更有吸引力,而且能使传统文化在食物中得到弘扬和重温。”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、什刹海民俗学会会长高巍说。
据了解,“寒食节”亦称“禁烟节”、“冷节”,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,即清明节前一二日。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,不许生火煮食,只能吃备好的凉食,故而得名。这其中,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凉食就是“寒食十三绝”。“寒食节”绵延两千余年,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。
活动还组织了西城区非遗项目展示和民俗知识展览,风筝、面塑、绳结、核桃香炉、毛猴、泥塑彩绘脸谱、西城皮影等非遗项目的传人也来到现场与居民展开互动。(董小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