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南鱼龙灯”由12人来操纵表演,1人手持绣球在前面引导,其余11人高举龙头、龙身、龙尾紧紧跟随其后。 张鹏翔 摄
(新春见闻)河北隆尧南鱼龙灯:老传统舞出新风尚
中新网邢台2月22日电 (张鹏翔李铁锤潘志方)飞舞的彩色巨龙漫天翻飞,一会儿左右盘旋,一会儿直冲云霄,赢来围观群众阵阵掌声。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,在河北省隆尧县千户营乡南鱼村都能看到“舞龙灯、龙灯舞”的场景。
“南鱼龙灯”并无文字记载,在清朝嘉庆年间就已形成,主要是口传身授,至今已有百余年。2012年,南鱼村传统民间舞蹈“南鱼龙灯”入选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正月初七,在北方地区也被称为“送灶神”。中新网记者一大早就来到了河北省隆尧县南鱼村观看“南鱼龙灯”。
随着一阵雨点般的鼓声,南鱼龙灯开舞了,只见红、黄两条龙冲入场内,每条龙由12人来操控表演,1人手持绣球在前面引导,其余11人高举龙头、龙身、龙尾紧紧跟随其后。红、黄两条龙在演员的操控下,上下翻飞,变化出各种花样,有五龙盘柱、钻八节、钻二节、还有绞龙、双龙对翻……
“这南鱼龙灯确实壮观鲜亮,它的制作也是门技术活儿。龙灯的主要原料为竹条、铁丝、木料、麻绳、棉布、颜料等。整条龙除龙头、龙尾外龙身共有九节,每节长约六十五公分,龙头、龙尾和每节龙身下面都固定一木棒。每节内的油灯是用棉绳捻成灯芯,用雄黄食油配制成燃料。竹条、麻绳将龙头捆扎成形后,用棉布包好。涂色画上鳞片等部位,还要在龙眼两侧再扎上龙角,下额装上胡须。”南鱼龙灯传承人李彦峰说。
河北隆尧南鱼龙灯:老传统舞出新风尚
“南鱼龙灯”由12人来操纵表演,1人手持绣球在前面引导,其余11人高举龙头、龙身、龙尾紧紧跟随其后。 张鹏翔 摄
南鱼村村主任马计清说,2012年,在当地县、乡两级政府的推动下,南鱼传统民间舞蹈“南鱼龙灯”入选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下大家有了劲头。在李彦峰的推动下,村里很多年轻人开始逐步了解、学习龙灯这一传统民间舞蹈,经过几年的发展,村里专门舞龙灯的已经达到30余人,全村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会舞龙灯,这项传承了一百多年的文化遗产重新变得繁荣起来。
“之前龙灯流传不开,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不感兴趣,老人也舞不动了。自从南鱼龙灯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,年轻人明显对龙灯更加关注,有了年轻人,就有了传承和发展。”说起这些,李彦峰满脸喜色。
“现在,村民们到了春节和农闲,走出家门参加到舞龙灯中的人多了,现在谁要是说自己不会龙灯,会被周边村民调侃。以前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都在舞龙灯的欢声笑语中烟消云散,这真是,老传统舞出了新风尚。”村民马骥成说。
“俺们村的龙灯有一百多年了,这是村里最宝贵的传统文化,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,为后代留下这笔文化财富。”李彦峰说。(稿件来源光明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