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6米乐安卓版下载-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> 专题活动 > 2015拗九 > 资讯
正月廿九那天,台江区鳌峰街道亚峰社区的志愿者为社区老人送上拗九粥
核心提示:
每年的正月廿九,是福州特有的“拗九节”。这一天,福州人都会煮一碗拗九粥孝敬老人,以求老人长寿平安。这一天,从家中到街上,到处都氤氲着粥的甜香,传递着浓得化不开的孝道亲情。
从2005年开始,因为一碗粥而诞生的“拗九节”在福州已经举办了十年,从一家一户的儿女感恩之行,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个敬老“孝顺节”。福州,熬出了一锅文明的“幸福粥”。
一碗粥的温情
红枣、桂圆、莲子、花生、荸荠,加入浸泡好的糯米,上锅熬煮,待糯米开始呈现出黏性时,放入红糖,轻轻搅拌,这样,一碗拗九粥便煮成了。每年的农历正月廿九,这样的拗九粥将出现在成千上万的福州人家中的餐桌上,传递着孝道温情。
这一碗粥,对福州人有着特殊的意义。
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说,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,“九”是不好过的,因此在正月廿九这天清早,家家户户煮一碗“拗九粥”,用来孝敬父母或馈赠亲友,以祈求平安。
在方炳桂的家中,我们见到了一张拍摄于上个世纪初的黑白老照片,照片是一位头上插着三把簪的福州妇女,提着一只漆盒匆匆赶路的身影。“这是一个出嫁的女儿回家给父母送拗九粥。”方炳桂拿出家中与照片类似的漆盒,对比着说,“可见,一百多年前,我们福州人就开始过‘拗九节’孝敬父母了。”
方炳桂说,2004年,一次偶然机会,他看到了这张老照片,心中立刻涌起对父母的思念,只不过父母早逝,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让他遗憾不已。而当时,拗九粥在社会上已经不太流行,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拗九粥。他觉得需要做点什么,唤起整个社会对孝亲敬老的重视。
想到就开始做,方炳桂立即给福州市委文明办写了一封信,并附上那张老照片,建议把一家一户的孝行放大到全社会,形成一个政府牵头倡导、社会广泛参与的“孝顺节”。
方老的信很快得到了回应,福州市相关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。2005年,福州市委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发出倡议,举办第一届“拗九节”。这一办就是十年,一年比一年热闹。如今,一到“拗九节”,整个福州城因为一碗粥变得温情脉脉,“满城尽送拗九粥”成为榕城一道亮丽的风景,这个节日,也有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称呼——“孝顺节”。
一座城的行动
“自古以来,我们的孝文化是一脉相承的,孝的主题从来没变,但是方式在与时俱进。”福州市社科联主席林山说,“‘拗九节’的最大意义,就是把一家一户儿女的感恩行为,变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为。”
十年“拗九节”活动,从一日的热闹延长到七天活动不断的孝老爱亲周;从送一碗拗九粥发展到陪老人读报聊天、送上文艺演出、评选“孝老之星”等。传统“拗九节”成了市民喜闻乐见的节庆品牌,成为弘扬时代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。
在仓山城门的胪雷村,“拗九节”这天,村里的祠堂都会摆起近两百桌“千叟宴”宴请全村老人,村里还给每位老人发100元的节日红包和寿面,场面壮观。老人们一边悠闲聊天,一边吃着拗九粥等美食;而村里年轻人忙里忙外,端菜送茶。
在晋安区象园街道,正月廿九那天,连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送上门的除了拗九粥,还有一份免费体检卡;在台江玉树社区,福州十五中的孩子们除了给老人们送粥,还打扫卫生,陪老人聊天……
福州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经过多年培育,如今,各种敬老孝老活动与志愿活动、关爱空巢老人、助老延伸服务等紧密结合,家庭、社区、单位、学校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,实现了全民参与、自觉参与,真正成为一座城的温暖行动。
“煮粥送粥只是一种形式,从形式到本质,以行立本,做敬老爱亲、心有大爱的好人,才是过‘拗九节’的真正目的。”方炳桂说。
一个节的效应
“拗九,拗九,掼粥掼到娘家厝门口,告一声依家依妮,囝呢平时间做不够;一碗甜甜的拗九粥,一箸一瓢羹都是孝。”每到拗九节,这首《掼粥掼到厝门口》总是各大活动现场的背景音乐,福州方言的演唱方式很接地气,引起不少人共鸣。
歌词的作者是福州金牌喜娘林苏,她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写的歌词,得到福州本土音乐人赖董芳的青睐。这首歌被谱曲演唱之后,很快在福州流传开来。
“歌曲流行的背后,其实反映当下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。”林山这样解读。事实上,近年来,传统文化节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分量也逐渐重了起来,清明、元宵、端午等传统节日也渐渐回归。“运作传统节日来熏陶市民、涵育文明,是福州市近年来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创新之举。”福州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后,也能为当下年轻人所接受,并带动他们积极参与。
“拗九节”之后,福州市有关部门又在2006年发起七月初七“邻里节”。在这一天,“有福之州,以邻为亲”成为邻里节的主旋律,一系列的活动,也增进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。
“以前我们小时候过七月七,都要分蚕豆给同学,讲究友爱。现在楼上楼下住的是谁都不知道。”方炳桂感慨地说,“‘邻里节’把邻居间的隔膜消除了,远亲不如近邻啊。”
2014年,福州又发起“邻里守望,情暖榕城”志愿服务活动倡议,城乡居民自发组建百余支“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小分队”,把邻里和敬老结合起来,进行结对帮扶和楼门互助,让老人感受到邻里乡亲的温暖。
记者手记>>>
“拗九节”的新光彩
百善孝为先。自古以来,孝,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在汉代,全民敬老,70岁以上老人享有的特权甚至被写进法令。不孝,则被视为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而被人唾弃。
今天,我们正迈入老龄化社会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2010年底,福州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1.19万,占总人数的14.23%,高于全国13.26%的水平。老年人越来越多,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,如何关怀老人成为一大社会问题。2013年,“常回家看看”入法,引起社会热议。
那么,在当下,重提孝顺,尤为必要。
“百善孝为先”出自《围炉夜话》,后人在这句话后面,加了一句:“论心不论行,论行天下无孝子。”这道出了孝的意义。其实有时候,老人需要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关爱和慰藉,送一碗粥,甚至打一个电话,发一条短信……这些很小的事情,都能让他们温暖很久。
“拗九节”传承发展到现在,已然红红火火。今天,福州有关部门在一碗粥的基础上,让一个家庭的节日变成全社会的节日,装进了许多感恩等新元素。同时,也让“拗九节”走进学校,提倡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”,让青少年在民俗节日中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旧瓶装上新酒,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,民俗文化有了新的内涵,与时俱进,老节日也可以焕发出新光彩。
民俗守望者
清末,一名女子送拗九粥回娘家的背影
只要谈起福州的民俗文化,86岁的方炳桂就年轻了起来,神采飞扬,滔滔不绝。
“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,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。作为福州人,我们要最大可能地把八闽优秀文化传播开来。”方炳桂说,他从事乡土文化推广工作50多年未间断,正是希望通过自身的示范,引起大家对身边传统文化的关注。
“拗九节”正是在方炳桂的建议下设立的,在他的挖掘下,福州许多传统节日里的民俗不仅“重生”,还被注入新的文明内涵。比如,七夕,福州有煮蚕豆赠邻里的习俗,这天也成了邻里节;元宵节则成为闽都民俗文化节;孔子诞辰日成了读书节……
多年来,方炳桂在乌山顶上的闽都乡学讲习所定期用福州方言演讲。他说,福州话是闽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犹如一艘文化大船。如果这艘文化大船沉没了,已是国家“非遗”的闽剧、评话、伬唱恐将跟着沉没。
令他欣慰的是,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、认可,并有意识地传承身边的民俗。
“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记忆,铭刻着城市的历史。传播福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人的事,每人都做一点点,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能代代相传。”方炳桂说。
“拗九节”之歌
拗九粥
“拗九,拗九,掼粥掼到旗汛口,想起我家打风掉雨送我去学校;拗九,拗九,掼粥掼到南门兜,想起我妮在我做媳妇那一天泪汁流;拗九,拗九,掼粥掼到娘家厝门口……”福州方言歌曲《掼粥掼到厝门口》,朴实的歌词,饱含深情的演唱,总能引起听者共鸣。
“歌词大概是2011年写的,都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。”词作者林苏说,写这首歌之前,恰好她在帮侄子操办喜事,想起母亲故去,心里很难过,就写下了歌词。歌词大意是说一个出嫁的女儿,提着拗九粥准备回仓山娘家,经过旗汛口小学时,想起以前父亲风里来雨里去送她上学;经过南门兜时,想起在自己出嫁那天,母亲泪流满面;经过解放大桥时,想起一直以来自己的梦中总是出现双亲;到了自家门口,喊一声爹娘时,愧疚自己平时做得不够,只有在今天送上一碗粥,表达孝心……
本土音乐人赖董芳被歌词的朴实和深情打动,花了几个小时就把曲谱上了。他特别把音乐的节奏放慢,整首歌更像是女子在呢喃,特别是歌曲快结束时,表现的是女儿不想走,想多和父母待一会儿,却又不得不走的犹豫。
歌曲写好后,很快在网络上传播开来。许多福州网友纷纷感慨,行孝不能等。
歌火了,林苏很意外,她说:“愿天下的儿女都能常回家看看,愿天下的老人平安健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