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6米乐安卓版下载-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> 魅力榕城 > 人文底蕴
闽都,福州的一称;福州即闽都。闽都文化指的是以福州方言为主的地域文化。闽都文化历史悠久,积淀深厚,是建设海峡西岸生态宜居省会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。
闽都由来
“闽都”一词,由来已久。福建古称闽,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人就是闽人氏族部落的代表。汉代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云:“闽,为东南越蛇种。”“蛇种”,即指以蛇(龙)为图腾崇拜。秦始皇设闽中郡,福州称闽中;无诸建闽越国、王氏建立闽国,都城均在福州。北宋时期,福州城市人口就已超过20万,名列全国六大都会之一。晋代、唐代先后著作有《闽中记》;明代著作有《闽都记》,清代有《闽都别记》。
地域范围
闽都是个地域概念,闽都文化覆盖包括福州市及周边的福州语系方言区。明代33卷的《闽都记》,所记范围包括首郡福州的闽、侯官、古田(含屏南)、闽清、长乐、连江、罗源、永福(永泰)、福清(含平潭)县,以及福宁(秦州)的福安、宁德地区。清代120多万字的《闽都别记》记述的地域范围大致与《闽都记》相仿。据专家测算,现有以福州方言为代表的闽中方言人口约为1500万。
内涵外延
福州方言以中原古汉语为基础,长期与闽人土语融汇而成。日本学者盐谷温《中国文学概论》书中提及:“现行北京话为字音之最简单者,大约不超过400音;而字音最多之福州方言,达800音。”福州方言至今仍保存许多古汉语的语音;而字音最多之福州方言,达800音。”福州方言至今仍保存许多古汉语的语音和语法,因此,福州方言被誉为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。
闽都文化即福州方言语系的地域文化,它是华夏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同时又具有浓郁的闽都地方特色。
主要特征
闽都文化的特色和魅力,是省内外其他地域文化所无法比拟、无法替代的。(1)都会文化:历史悠久,积淀深厚。闽都,名符其实的闽省都会城市。自汉高祖五年无诸建城迄今2200多年,五次为国都,并始终为闽省首府。现有文物古迹比比皆是,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交融,相得益彰。(2)儒学兴邦:以智取胜,名人辈出。闽都长期受儒学熏陶,尊师重教,诗书传家,“巷南巷北读书声”,自古海滨邹鲁。福州人爱拼、善拼。善拼,即不单拼体力,更注重用脑力,学而优则仕。正因为如此,福州名人辈出。历代科举,福州举子考中进士者4100多人,居全国各州府之首;自清末至民国时期,前后十多位海军总长、总司令、部长,全部被福州人囊括;当代两院院士中,福州籍院士69人,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冠;孕育出了林则徐等一批世界知名人物。
(3)地理形胜:天人合一,宜居宜业。闽都藏风得水,经历代建设改造,日臻完美。绿荫满城,温泉涌溢;二潮吞吐,兼得山海之利;社会文明、环境优美,令人流连。17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称福州是“东方美丽的城市”;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专家称福州是“东方的威尼斯”。福州俗语“七蹓八蹓,不离福州”自古流传。
(4)民族融合: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闽族是早期开发福州地区的先躯者;历代中原人入闽带来了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。闽都几千年发展史,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原文化与闽人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。至今福州话称女性为“诸娘仔”,意即无诸国的女子;妻子称丈夫为“唐脯”,意为唐朝中原的汉子(仅唐末追随王氏兄弟入闽者就有36姓)。福州人还善于沿江向海走向世界,博采众长。福州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;宋代对外贸易十分发达,“百货随潮船入市”;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,均在福州造船补给、招募水手、候风扬帆出海;近代五口通商,福州创办船政,培养了严复等大批人才,传播西方文明。各方面的先进思想、先进生产力兼容并蓄,造就了闽都人的开放、开明、大度、雍容的性格。林则徐名言“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”已被定为福州城市精神,加以传承、弘扬。
(5)分支文化:种类繁多,异彩纷呈。闽都地域文化中的各种分支林林总总,各具特色。诸如宗教文化,福州古称“佛国”,宋代“城里三山千簇寺”;现在福州五教同光,有寺院观宫1600多座(全国重点五座),已登记的民间信仰活动点4000多处,全国仅有。又如节庆习俗,闽都的拗九节、邻里节、午时书、半段、中秋摆塔等等,为其他地方所罕见。再如用福州方言表现的闽剧、伬唱、折枝诗、民歌、民谚等,为闽都文化所特有。闽都古代摩崖题刻逾2000段,被誉为“东南书法艺术宝库”,数量之多举世无双。还有三坊七巷、昙石山文化等都具有全国惟一性。
传承、弘扬闽都文化是个系统工程。首先是各级重视,加大对物质文化遗产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、抢救和保护工作力度。同时,加大对闽都文化的宣传、造势,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。重要的是将热心研究闽都文化的专家、学者、实际工作者,以及相关部门、相关研究会组织好、发挥好,形成合力。(林璧符)